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脸书最新新闻(脸书 新闻)
脸书创办人佐克伯,如何靠家的支撑,度过最艰难的2019年?
脸书创办人佐克伯在过去一年,事业频频遭遇考验。他在日前首度接受美国电视台访问,不仅豪宅与个人生活细节曝光,还聊到伴侣怎么陪他一路走来。

(使用浏览器扫码进入在线客服窗口)
复制联系方式
2019年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日子最难熬的企业家,可能是脸书创办人佐克伯(Mark Zuckerberg)。举凡假新闻、操弄政治、侵犯与滥用个资、隐私问题、是否大到该被拆分……,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负面时事,总有人要扯上脸书,甚至要他下台。
人生上半场顺利风光的佐克伯,始终乐观以对,仍持续在自己的粉丝页分享正面的改革、对产业与 *** 规范的建议、以及与太太和孩子的家庭温馨互动。
外表看起来愈正常,他的内心世界就愈成谜,愈易被媒体猜测。终于,美国 CBS 电视台的「今晨秀」(This Morning),走入这对夫妇的豪宅,一窥私人生活、教养哲学与这些日子的内心纠结。
不起眼的日常,织起保护网
不过,被问到脸书一再受到抨击、对佐克伯有什么影响,他的太太普莉希拉(Priscilla Chan)告诉主持人:「我想应该很难熬。就像看到你最好的朋友走进、回到家里,说今天真够呛的,而且还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或者,在半夜醒来,发现他还没有睡。但,我也看到,我们还是很幸运,这些就像是我们的试金石,我们还是过得去、没有问题的(Okay)。」
普莉希拉用寻常的「Okay」,简单带过这一年难熬的心情。这样的 Okay,其实是某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日常,织起一张韧性的网,带着他们携手走过风暴。
在今年的《富比士》(Forbes)财富排名中,佐克伯是前20名中,唯一40岁以下的人。但是他们的育儿哲学,却不是孩子想要什么都给她们。
普莉希拉强调,就像平常人,他们教导孩子要对自己负责,而且2个孩子都要一起参与、帮忙家务。电视台前来拍摄时,她就正跟2个女儿一起揉面团、做点心。
来自难民家庭 普莉希拉回馈世界
中越混血的普莉希拉来自难民家庭,父母在越战后搭上船来到美国,白手起家。她则靠著奖学金完成哈佛大学的学业,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再继续读完医学院,成为小儿科医师。所以她特别希望孩子理解,他们夫妻有多么辛苦工作,才能获得现在的生活。他们夫妻俩会带孩子去工作,让她们看到爸妈在做什么,怎么贡献社会,而且,这对夫妻在家里也免不了要加班。他们希望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要、也都在认真的工作,都对世界有责任。
他们不否认自己都是工作狂,但是也要把家人放在心上。所以,佐克伯在两个小孩出生时,都请了育婴假。这对夫妻到现在,仍然维持固定的「约会」独处,这是佐克伯的想法。而且在约会时,绝对不谈工作。
尽管工作忙碌、压力爆表,他们还有不能忽略的另一个日常,就是到二人成立的「陈-佐克伯行动计划慈善组织」(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担任旗下计画的义工。
捐出99%脸书股份 解决人类重大问题
4年前,佐克伯在脸书贴文,他们在2年内历经3次流产,终于迎来第一个孩子诞生。这个孩子得来不易,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能成长在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佐克伯夫妇捐出了手中持有的99%的脸书股票,当时价值450亿美元,以两人的姓氏为名,成立「陈-佐克伯行动计划慈善组织」,致力要解决人类难解的重大问题,像是希望终结疾病、协寻儿童、提升教育等。
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关注的范围与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广及医药、科学、教育、司法、社区扶助等。
4年来,这个慈善组织的员工已经成长到400人,甚至包括资料科学家、政策分析、研究人员、社区组织领导等各种专业人士。夫妻俩在写给大众的公开信指出,他们希望促成各种沟通、讨论,雇用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激发出不同的火花,找到不同的伙伴,想出更多方法协助人类。
坚持佐克柏下海当教育义工
在这样「应该不缺人」的状态下,普莉希拉却坚持丈夫必须「下海」,不能只当出钱的人。她对丈夫说,如果我们要一起改善教育,你就得在哪里当个老师。一开始,佐克伯说,他要经营一家上市公司,没有时间。但是妻子很坚持,说他一定要有亲身教学的经验,才有切身的感受,而不是只有读读新闻就以为了解教育,这很重要。所以他就在有关创业的课后活动中当义工,分享创业与经营的经验。结果,佐克伯果然觉得很有收获。当然,普莉希拉自己也从大学起,就一直在帮助弱势孩子、教他们功课。
佐克伯常在脸书晒出爱妻形象,还陪太太到越南寻根、学中文,而且太太结婚后也没有冠夫姓。但无论是在先前的媒体报导、或是在 CBS 的专访中,记者和主持人,却总不讳言的暗示、或是直接问佐克伯,大家都说太太对他的成功之路帮助很多,有很多正面的影响,他是否同意?
他们俩人是在参加派对,排队上厕所的等候人龙中四目交接、尴尬时,随便聊几句而认识的。普莉希拉说,无论是在刚认识、还是要结婚时,根本没有想到两个人的人生会有这些际遇,脸书、或者上市,在她看来,只是佐克伯一个又一个的专案之一。
普莉希拉或许不会跟他聊生意经。但是佐克伯承认,普莉希拉总是能与他聊进心灵深处,他相信是这些交谈启发了他,在很多方面做得更好,像是怎么打造、对待他的团队,以及一起经营「陈-佐克伯行动计划慈善组织」的理念与价值观。
无疑的,这个华裔的心灵伴侣,和她一同编织的生活日常,发挥了华人世界所说的「帮夫运」,陪他走过了艰难的一年。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脸书无疑是现在人频繁使用的社交网路工具之一,你能想像一整天不上脸书、不在脸书上分享吗?当看到别人回应的点赞数不如心中预期,还会出现失落、焦虑感?为何会如此?又该如何处理这样的负向情绪呢? 动机影响期待
不同情绪反应来自不同动机 使用脸书有许多种方式,有些人会很频繁地报告当下的生活大小事,有些人则是较少做分享,却很积极地在他人的分享文下留言回应他人,有些人根本没有仔细看,把手指按一下赞当作是「已读」来使用。
财团法人天主教圣母圣心会怀仁全人发展中心临床心理师杜长龄说:「其实,使用者最初的使用心态与想满足的需求为何,也就是他们心理为什么会想要这么做,包括分享文字或照片,都会影响到他之后会如何去看待所得到的回应与结果。」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与反应,与其最初的不同动机与预期效果有所关联,以使用脸书行为为例,每一个人使用的动机不同,就会影响之后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
何谓动机? 动机满足与否,影响正或负面情感体验 动机(motive)一词指的是一大群会影响一个人幸福感的诸多目标、渴望或需求。动机可能是意识层面或是潜意识层面的,当动机获得满足,人就会经验到正面的情感;当动机受挫时,一个人就会经验到负面的情感。
人际动机:人际亲和类vs. 成就自我类 学者Baken曾提出,如果以概念化的方式来看人际动机,会假定在这个阶梯式层的顶端有两个非常宽广又抽象的类别,分别是「人际亲和类」(munalmotive)与「成就自我类」(agenticmotive),所谓的「人际亲和类」是一种想要与一位或多位其他人之间有着无我连接(selfessconnection)的动机,追求社交的动机也包含了结识新朋友或为人们做些好事等;而「成就自我类」则强调自己是一个与其他人有所区隔的独特单位,希望自己能与他人是不同的,甚至包括了某种想对他人有所影响的渴望,这个渴望一开始也属于人际层次(如,获得赞同、避免批评)。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外在行为常来自于多种动机的结合 难用行为推论其动机 《人际观点心理病理学》一书提及,许多的外在行为并非来自单一动机,而是诸多动机的结合;例如,一位乐于给他人建议的人可能基于不只一项理由那么做,他可能认为这么做可以表现出自己有能力且见闻广博(成就自我类)、能够影响他人(成就自我类)、能跟其他人产生连结(人际亲和类),因此,我们很难以单纯就外在的行为结果观察,推论出某人的初始动机。
做出相同行为,不一定拥有相同动机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知道同时有两个男生计画在本周邀约同一位女性,他们两个一定都是为了满足某种渴望亲密行为的动机吗?答案是「不一定」。其中一个人可能想追求亲密(追求人际亲和动机),而另外一个人可能是想获得这位女性的羡慕或钦佩(成就自我动机),一个目标本身的意义通常是模糊的,只有当我们在动机阶层上找到该行为的位置,才能理解某人做出此行为的意义;简单来说,即使不同人做出了相同的行为,并不表示他们拥有相同动机,得到的相同回应,也不表示他们的动机都有被满足。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按赞数不如预期,好难过?! 在脸书上分享照片或经验后,脸书上的朋友都不按赞或是赞数不如自己预期,有人觉得不以为意,有人却会因而影响自己的心情,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同的情绪反应?除了上述不同动机会影响到之后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之外,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表示,基本上,人都会想寻求他人认可或赞许,因此当他人对自己有所回应或正向回馈时,心中很自然地会因此产生愉悦或满足的感觉。
人格、个性的不同会出现不同情绪反应 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进一步指出,每个人的性格或想法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出现不同的情绪反应,举例来说,有些人向来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对他们而言,可以很轻易地做到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与回应;有些人则是本身就比较容易感到焦虑,社交技巧上也没有那么成熟,以至于他会出现倾向利用比较间接的方式来建立关系,例如,使用利用网路媒介进行人际沟通就属于较间接的方式,这种方式会他感到特别自在,不过,当脸书上的回应不如他心中所预期时,可能也会产生较大的失落感。
低自尊者对他人反应越敏感 此外,有些人较为退缩、低自信、较缺乏自信心,有这样人格特质的人,可能也会容易出现对他人的反应非常在乎的情况,对按赞的次数是否达到心中预期,也会特别的敏感;甚至会出现想要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心态。「真正严重的个案,甚至会出现越频繁使用脸书,对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大,深陷其中而对真实的生活造成困扰。」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说。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使用社群网路媒体的可能心理状态
人际间的互补 如前所述,如果一个人的人际行为是源自于动机,那么对方的反应可能使这个动机获得满足或受挫。举例来说,当A君对B君夸耀有关自己的事时,A君在做的其实不只单单在列举自己的成就而已,A君其实在请求B君「欣赏我、尊敬我、敬重我」。如果这个沟通正确传达至B君,若双方就会有同样的了解,B君会给予欣赏或尊敬A君的回应表现;然而,在现实的状况中,B君也有可能没有察觉到A君的渴望而出现不同意或不回应A君的情况,因而会使双方都产生挫折感。
人际验证的概念 有时候人们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尊,因而会创造人际互动加以确认或反驳有关对于自身的假设;例如,自恋型人格的人常想引起他人的钦羡,以「证明」自己是受到他人爱慕的。
社会支持 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人们将自己的问题告诉其他人以寻求社会支持,而一般对方的反应都是安慰的话语,社会支持会提高接收者的安适感。人的困扰也可以分为「人际亲和类」与「成就自我类」,对于问题的回应也可区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情绪支持」与「自尊支持」,前者提供温暖与结盟,后者提高了一个人的胜任感。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使用与满足理论 Katz与Blumler等人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理论的基本假设为阅听人是「主动」、「理性」的,不同人会因为不同心理上或生理上的需求,产生不同期望,进而选择不同媒介暴露其中,以求从中获得满足。学者Palmgreen也对原有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加以修正,将其应用到新的传播科技上,指出以下几点:
1.满足具回馈性。 2.个人的需求具有社会、心理的动机起源,导致不同效果。 3.满足的获得是在「社会文化结构」以及「个人特质」的交互作用下产生。
使用与满足理论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对媒介的思考方式,强调阅听人是「主动的阅听人」,他们知道自己是基于何种社会、心理需求与目的,主动找寻使用媒介來满足自身需求,而非被媒介所影响控制。
展示表演典范 学者AbercrombieandLonghurst提出在展示表演典范(Spectacle/PerformanceParadigm)中,使用媒体的阅听人具备以下4个要素:
1.花大量时间进行不同媒介消费。 2.媒介完全渗透到日常生活,人们是活在一个「媒介渗透」(meida-drenched)的社会中,人们无时无刻皆受其影响。 3.当代社会就是一个表演社会(performativesociety)。 4.使用媒体的阅听人由展示(spectacle)与自戀(narcissi *** )相互影响。自戀者从别人眼中的反射(reflection)建构并维持自我认同。
简言之,真实世界与萤幕间的界线已模糊,使用媒体的阅听人已经跳脱出以往被动的角色,表演成为要件,主动的为了被注视而表演,AbercrombieandLonghurst延伸了心理学者所指陈的自戀,认为自戀不只是个人的心理狀态,更是整体社会文化现象!使用媒体的阅听人认为自己就是众所瞩目的焦点,无时无刻皆被注视著,更借由使用媒体建构起自我认同。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焦虑感由何而来?
何谓焦虑感?焦虑情绪从何而来?所谓的焦虑(anxiety)是指一种人类自我保护的反应机制,会促使我们做出某些反应与行为的紧张状态,焦虑也会有让人害怕的感觉,却不容易找出真正害怕的对象;所谓情绪(emotion)常由特定原因所引发,原因可能来自于外在因素,也可能来自内在因素,经由这些因素的 *** ,人体会出现生理反应。
新闻短波:脸书当机50 分钟,脸友焦虑「与世隔绝」 不少人每天都会用脸书,全球脸书大当机,大家哇哇叫,有人说无法上脸书感觉很焦虑,像是与世隔绝了!脸书花了快50分钟全部修复,网站公司编辑表示,半小时要在脸书上一则新闻讯息,遇到脸书大当机,工作停摆。网站编辑蔡小姐:「只要是没有在说话的时间,大概都在(脸书)上面。」网站编辑主任李冠颉:「我觉得我有种资讯恐惧症,心里非常焦虑,好像与世隔绝的样子。」脸书罕见的全球大当机,一当就50分钟,让很多脸书重度使用者很焦虑。(资料来源:TVBS)
我有脸书焦虑吗? 为什么一整天不使用脸书好像会觉得怪怪的?甚至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谈到,人类都有社交需求,脸书这个平台是满足人类社交需求的工具之一,但是,若将自身全部的人际需求与满足全都寄望在这个平台,并期待获得全然的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失衡的状况,进而出现较为负面的情绪。
如何检视自己已经有脸书成瘾?或只将脸书当作一个分享获取资讯或自我纪绿的平台呢?杜长龄临床心理师提供以下3自我检验指标,做为参考:
指标一: 强迫性 所谓的强迫性指的是个体想法上已经知道或觉察自己已经耗费过量的时间在使用网路媒介,但行为上却无法改变,甚至无法自我停止,就是会一直继续耗费那么多的时间在使用网路媒介。
指标二: 耐受性 原本可能一天只会花个2小时在脸书上,但使用的时间与频率都越来越长,发现一天2小时不够,可能进而会花乘以倍数的时间在脸书上,还会因为那么做而感到身心获得放松。
指标三:对真实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在虚拟网路世界的一切或使用网路媒介,对于本身的真实生活已经出现很严重的影响,却又无法停止,仍继续频繁使用。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如何处理脸书焦虑? 自我负责的理念 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表示,其实网路媒介是否过度使用,最终要回到自我负责的理念,如果使用者已经意识到自己出现了上述成瘾的行为,就要思考要有所改变,过程中,也要修正与重新调整自己对网路媒介的过度期待。
别让脸书成为自我满足的唯一媒介 此外,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变得只依靠脸书这个媒介获得自我满足?如果是,是不是太过单一了?」杜长龄临床心理师建议,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其他多元化的管道来满足人际归属的需求。
热爱分享孩子的生活点滴,我错了吗?
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谈到,许多家长在有了孩子之后,成为全职在家照顾孩子的主要照顾者,与孩子朝夕相处,在这个阶段中,孩子理所当然地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主要重心,社交圈也会因而改变,在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他们也许无法像没有孩子前那么自由地参与社交聚会,因此,他们也会很希望透过脸书这样的分享平台寻找人际上的连结与满足自身的需求,了解以上的心理状态,能够让我们对许多家长会不断在脸书上分享孩子生活细节点滴多一些同理。
孩子是某种自我的延伸 有些家长几乎每天都会在脸书上PO出十几则有关孩子状况的文章与照片,在个人使用媒介抒发记录的自由与让脸书上朋友产生反感两者间,究竟该如何拿捏呢?有时候看到朋友分享教养孩子的方式似乎是错误的,留言回应是不是只会引起无谓的争执笔战?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认为,其实,有关教养孩子方面的问题一直是跟人最深层、最真实的那个自我紧紧相扣的,这一点可以从父母总是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不希望孩子受到任何伤害上就能理解,我们也可以说,孩子几乎成为了他们自身的某种延伸,也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同。
回应时,先思考与对方关系的亲疏远近 至于看到朋友分享教养孩子的方式,与自己所知有所违背时,究竟该不该留言回应?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认为,在留言回应前,不妨先想想看彼此过去的交往经验和对对方的认识程度,评估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是不是能够让对方接受有这样的交流互动?
谁来按赞?脸书焦虑与成瘾! 脸书竟成为夫妻吵架的导火线?
有妈妈提到,自己很热衷为孩子做纪录,每次出游必帮孩子拍照,打卡上传脸书,爸爸却常常说:「出来玩可不可以好好玩就好,为什么要一直拍个不停?」夫妻间因而产生争执!
脸书有其正向功能 杜长龄临床心理师表示,脸书其实有其正向功能,人透过书写与抒发不仅可以获得踏实感,且在这样的纪录过程当中,也有可能出现很多对自我的觉察与反思,可以让自我有机会进行内在的整理,因此,用书写方式来纪录生活其实是有益的。
夫妻间可商讨出一个规则 上述情境中,首先,妈妈要先了解究竟先生感到不悦的部分是什么?若先生只是不喜欢妈妈都在拍照,那么妈妈可以试着与先生好好共同商讨出一个规则,不见得要变成全有或全无(往后出游都不拍照)的结果。
把握时间与家人互动相处比纪录更重要 此外,或许先生在意的并非单纯拍照这件事情,也许先生在意的是妈妈总是在拍完照后又很急切的要马上上传分享或是回应脸书上的朋友,这么一来,可能会让先生觉得妈妈人在心不在,甚至与家人相比,妈妈似乎更在乎网路上的社群,因此感到不悦;或许先生所希望的只是家人能够一起好好享受当下的天伦乐,若是如此,也是对妈妈的一种提醒,比起要捕捉到孩子每一刻的可爱神情动作立即纪录分享,或许在真实生活中好好把握跟家人的相处才是更重要的。
杜长龄 现职:财团法人天主教圣母圣心会怀仁全人发展中心临床心理师 学历:美国BostonCollege咨商心理学硕士 经历:台大儿青精神科研究助理、美国圣伊丽莎白医学中心住院心理师
脸书将用广告进占你的动态消息
当你还在怨叹无法脱离时间轴的宿命时,Facebook又有新招了,我们都知道脸书光靠广告收入就可以把自己养得很胖,不过他们倒没有因此决定天天翘脚喝鸡尾酒,而是想出另一种让广告更有"效益"地被用户看到的方法,从某方面来说,他们至少有很认真想着如何可以赚更多。
以往脸书广告大多贴在页面右侧,通常用户会自动无视,造成的影响并不算大,后来当我们点开朋友的相片时,跳出的视窗右下角也开始出现广告,而脸书新的作法是,让拥有『PremiumonFacebook'的广告主可以将自己的动态也出现在你的动态消息中,包括桌机版和行动版皆是,而广告商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广告刊登在用户的登出介面。
总归来说,脸书提供了广告业主更多的行销选择,而我们则是会在脸书的右侧栏位、相片阅览视窗、近态动况和登出介面上看到广告的影片、特惠讯息、或者商品资讯,不管你有没有『赞』过对方,有人曾说过,脸书所拥有的庞大用户将会是他最强力的商机来源,其实我本来对这个都没啥感觉,但是这个改版一出来,我就开始有被过度强迫推销的不愉悦感了。